一、丘疹性荨麻疹
丘疹性荨麻疹又称“虫咬皮炎”,是昆虫叮咬后发生的过敏性皮肤病。春秋季节发生较多,大多数发病主要与昆虫叮咬有关,如蚊子、臭虫、蚤、虱、螨、蠓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。昆虫叮咬皮肤后注入唾液,使对这些物质过敏的人群产生本病。尤其暴雨后随着蚊虫的增多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生率会大幅度增多。 皮损多发于躯干、四肢伸侧,群集或散在,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、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,有的可有伪足,顶端常有小水疱;有的发生后不久便成为半球形隆起的紧张性大水疱,内容物清,周围无红晕,呈皮肤色或淡红色或淡褐色;有的皮疹为较硬的栗粒大丘疹,搔抓后呈风团样肿大。新旧皮疹常同时存在。 一般幼儿患者红肿显著,并有大疱,常有剧痒而影响睡眠。搔抓可引起继发感染。皮疹经1-2周消退,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,但新疹可陆续发生使病程迁延较久。常复发。 【预防保健要点】 1.此病为蚊虫叮咬所致,要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的卫生、个人和职业防护,野外穿长袖并扎进袖口裤管等。 2. 保持皮肤清洁、干燥,穿宽松、棉质的衣服,衣着不宜过厚、过暖,以免皮肤温度增高痒感加重,不要用过烫的水或化学清洗剂清洗皮损。 3.出现皮损时,勤剪指甲、勤洗手,避免过度搔抓,防止引起感染,遵医嘱按时用药。高敏人群要随身携急救药品。二、足 廯
足廯是由红色毛癣菌、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所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,俗称“脚气”。. 足癣的病变常发生在足趾间、足跟、足跖、足部侧缘等部位,出现水疱、脱屑等表现,并伴有一定瘙痒,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糜烂、渗液并发细菌感染。. 足癣具有一定传染性,生活中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皮肤癣菌的情况,则有可能发生足癣。.真菌容易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,所以暴雨后由于潮湿更容易患足廯,患有足廯如果长时间被雨水浸泡易并发细菌感染,从而继发足部和下肢丹毒,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胀痛,皮肤温度升高等。一旦出现糜烂、渗出、疼痛需要找专业的医生救治。 足癣容易出现复发或并发局部细菌感染,个人日常生活管理对防治足癣、减少复发及传播有重要意义,日常生活中应注意: 【预防保健要点】 1.重视个人卫生,不与他人共用鞋袜、拖鞋、毛巾和浴盆日常生活物品; 2.在公共浴池、健身房等公共卫生场所中应自备拖鞋、避免共用,尽量不要裸足行走; 3.穿透气性好的鞋袜,有条件时应勤换洗鞋袜,充分保持鞋袜、足部清洁干燥; 4.避免足部长时间浸水,要勤洗脚,洗后应及时擦干趾间,足部出汗较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,局部用硝酸咪康唑散等,既吸汗又抗真菌。 5.治疗过程中要服从医嘱,足量、足疗程治疗,一般是坚持4用周左右,用药同时还要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(特别是趾甲真菌病); 6.家庭成员、宠物的癣病也需得到及时充分治疗,减少传播风险。 7.长期被水浸泡后,首先可先用碘伏擦拭,可以有效预防继发感染。 足癣的局部治疗以外用含抗真菌药物的软膏为主,用药的总原则是:根据足癣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或联合方案。 一般建议疗程 4 周以上或联合应用系统抗真菌药物。
三、日光性皮炎
日光性皮炎又称急性日晒伤,晒斑,是皮肤接受强烈光线照射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皮肤反应,患处皮肤表现为红肿、灼热、疼痛,甚至出现水疱、灼痛、皮肤脱屑等症状,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头痛、发热、恶心、呕吐等全身症状。皮肤过于潮湿比干燥皮肤更容易产生红斑。特别是长时间被水浸泡后皮肤更容易被紫外线晒伤。本病春末夏初多见,好发于儿童、妇女、滑雪及水面作业者,其症状程度与光线强弱、照射时间、肤色、体质等有关。 症状是患者接受日晒后数小时到十余小时后,日晒处可出现边界清楚的鲜红色红斑, 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破裂、糜烂。随后红斑颜色逐渐变暗,出现脱屑,可留有色素沉着或减退,患者可能有灼热感或刺痛感,可能影响睡眠。治疗一般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和糖皮质激素,严重者可用 3%硼酸水湿敷,弹药防治大面积湿敷时硼酸吸收中毒的问题。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组胺药、羟氯喹、维生素C、非甾体类抗炎药,严重者可使用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。对于晒伤的部位,应避免进一步接触以及避免再次日晒,以免造成感染或二次损伤。四、 湿 疹
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。分急性、亚急性、慢性三期。急性期具渗出倾向,慢性期则浸润、肥厚。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。皮损具有多形性、对称性、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。湿疹怕水,如果是湿疹体质或者患有湿疹,沾水后会发生湿疹或者原有湿疹会加重,出现糜烂、渗出、继发感染,瘙痒加重等一些问题。
湿疹的治疗,不同时期用药原则不同,所以一定要找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治疗。 【预防保健要点】 1.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。 2.避免各种外界刺激,如热水烫洗,过度搔抓、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。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,如肥皂、洗衣粉、洗涤精等。 3.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浓茶、咖啡、酒类 4.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,切忌乱用药。